跳出思维框架
第3回 03月07日 刈间文俊
特别演讲:电影也“上装”——你从中能看到什么?②
- 講師紹介
-
- 刈间文俊
- 课堂照片
刈间老师首先回顾了东京大学-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领域二十多年来的合作与交流的历史。2001年,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刈间老师受聘为日方主任。2004年,南大举办东大教养教育论坛。2005年东大EALAI(东亚教养教育项目)成立,南大举办南大-东大教养学论坛。2006年,东大正式在南大推出一直延续至今的表象文化集中讲义,同时,还邀请能乐观世流国宝级演员关根祥六来南大进行表演,这正体现了东大表象文化论课程的一大特点,即既重视理论研究,也重视实践,所以会请一些艺术家来进行实际的表演。2009年的表象文化集中讲义邀请了歌舞伎国宝级演员坂东玉三郎来南大演出,延续了这一传统。后来,2018年开始,刈间老师连续多年入选南大的名师邀约计划,来南大讲授关于电影的通识课,也会邀请实际拍摄电影的导演来做授课嘉宾,比如崔洋一、天愿大介、泷田洋二郎等等,这其实也是该传统的体现。
然后,刈间老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他是一个和中国电影有着很深缘分的人,汉语是看电影学会的,迄今翻译过一百多部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也是中国电影,还和陈凯歌、张艺谋等多位中国导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陈凯歌导演,他的所有影片在日本发行时的字幕都是刈间老师翻译的,刈间老师还翻译过陈凯歌的自传。1987年至2018年,刈间老师一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表象文化论专业教书,研究中国电影史。2019年退休后一直到现在,则担任一般财团法人日本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的理事,从事日中文化交流工作。
接着,刈间老师简单介绍了电影的表象文化论这一概念,即从艺术表象这一角度来把握文化,就是以艺术表象为媒介的“文化的分析学”。由此正式切入讲座的主题——电影也“上装”,“表象”其实就是一种“装”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刈间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例子来讲述了上述主题。他首先举出了《101次求婚》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东亚影视文化共享时代的一个典型例子。一开始它是一部日本的电视连续剧,然后在中韩两国被多次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刈间老师通过片中的一个著名场景,细致剖析了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上的微妙差异。这个著名场景就是男主角突然冲到马路上拦卡车,差点被撞到的镜头,刈间老师总结说,中国和日本的男人都会示弱,表现出害怕,但韩国的男人则没有示弱,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强大。
接着,刈间老师谈到了影视剧中人物形象的文武分工的问题。所谓“文”,就是专门谈恋爱的男人,比如《流星花园》中的F4;所谓“武”,就是不会谈恋爱的男人,比如《亮剑》中的李幼斌。中国的这一文武分工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传统戏剧的影响。文戏演员其实就是京剧里的小生,而武戏演员则是京剧里的武生,他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日本的文武分工受到了中国的强烈影响,在江户时代确立了歌舞伎中“荒事”、“和事”的分工。而韩国则比较特殊,似乎没有这种文武分工,因为韩国人好像认为好演员需要同时兼顾文、武这两种风格。刈间老师又举了三浦友和、唐国强和裴勇俊这三位演员的例子,来说明演员一旦确立了某种表演风格,想要转型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有时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摸索才能转型成功。
然后,刈间老师谈到了东亚影视文化的一个外来因素——美国电影,也就是1910年以来确立起来的好莱坞模式:男主人公很能打,同时也能够获得美女的爱慕。比如1916年到1924年的系列片《宝莲历险记》,其实就是英雄救美女的一套,其源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题材的故事。
最后,刈间老师提到了最近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就是什么样的男人配得上女强人。他以2015年的《战狼》和2019年的《都挺好》为例,得出了“让武生演员演文戏,才能配得上女强人”这一结论。
(撰文:南京大学日语系・李斌)
评价内容
- 参见其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