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框架

第2回 03月06日 大月敏雄

近居:“家族”与“住所”的关系再考

一家人不一定同居一处。何况“家族”一词在日本并没有法律上的定义,更为常见的,则是“世带”(类似于中国的“户”)这个概念,而“世带”的概念又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家族概念不尽相同。在“家族”和“住所”这组关系中,通常认知与实际形态大相径庭。本课试图通过反映这一差异的显著示例—“近居”,拓展对“家族”与“住所”关系的认识维度。

講師紹介

大月敏雄
以做出能让人更丰富而多样的关联环境为目的,由质证上的观察丶实验人究竟对环境有什麽样的知觉丶认知或在於环境中人的行动丶生态等,来明确人原本就具有的性质。再以这些成果为基础来构筑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具体上是以人个体周遭的空间丶住宅内丶病房丶办公室丶公共性空间为研究的对象。
课堂照片

第一天 · 何为“近居” 
 
3月6日下午4点到6点,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的大月敏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有关家庭与住房问题的授课。
 
本节课的题目为:《近居·再思“家族”和“住房”的关系》。
 170306_otsuki_1_1.jpg
一开始,大月老师就以通过提问引出了日本文化中“亲族(法定血亲)”这一概念。接下来,老师又对现代日语中经常使用的“世带”一词进行了解读。在同学们理解了日语“世带”一词之后,老师又询问同学们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关“世带”的问题。接下来,大月老师就自己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介绍自己的研究的同时,将本节课需要传授给同学们的知识融入其中。
 
在整堂课上,大月老师旁征博引,列举了很多和大家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来进行讲解。授课内容贯穿古今,所举出的例子中既有上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相关实例,也有南大校园内学生宿舍以及和园教师公寓等。大月老师在幻灯片里大量列出照片和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讲解。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看图,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印象深刻。
 
课堂气氛活泼,同学们积极参与。教室里还有慕名而来的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同学和来南大进修的老师。下课时,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希望尽快聆听老师的下一讲。
 
此次讲座的同传由日语系2013级王亭亭同学和杨静瑜同学担任,他们的出色表现也为这场精彩的讲座增色不少。感谢两位同学的付出。
 
2
第二天 · “近居”为何必要?
 
第一天的讲义内容主要是关于近居,而第二天则阐释了近居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温一下课堂的精彩内容吧。
 
在课程的一开始,大月老师先向大家指出了日本社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峻的高龄化、孤独死、萎缩社会等问题。从这些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中引出了近居的必要性。
 
大月老师首先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日本住房情况,并说当时的日本就已经出现了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大月老师还列举了当时日本政府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
 
之后,大月老师还讲解并分析了日本新城(New Town)的现状,指出了新型建筑的各种性能亮点。关于建筑,大月老师认为,建筑是一种记忆的载体,是每个人储存各自记忆的容器。他还表示说,此次南京之行参观的历史建筑老门东就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它并不能被数字化,每一天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在接下来的讲义中,大月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日本各地住宅的实地调查情况。大量的图表、各种模拟数据以及多个角度的详细分析,让我们对住宅与人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大月老师还特别强调建筑的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应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建造出宜居的住宅。如果只是追求眼前的一时利益,后果则不堪设想。
 
之后,大月老师通过分析时间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着眼于人的“移动”,推导出了循环性居住和灵活定居的模式,总结出所有人必须赖以生存的是“地域资源”,而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家庭资源”。并且,大月老师还分析了社区建筑设计,他认为那种南北轴相互联系、无障碍式的看护区域,以及兼容医、职、食、住的居住环境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好的建筑设计体现在多样性,并且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统一规划虽然简单易行,却会丢失很多情怀。
 
感谢大月老师两天来精彩纷呈的讲座,同学们通过这次为期两天的课程,了解了日本的“近居”现状,对于建筑也有了新的思考。
 170306_otsuki_1_2.jpg
对于本次授课的主题“近居”,同学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让我们来畅想一下中国今后的发展 ,你觉得未来几年内中国的住宅地将会如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这些变化中,哪些点是和日本相同的?哪些点又和日本不一样呢?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吧!

文/皇甫谚帝(外院) 袁彩云(外院)
图/皇甫谚帝
图文编辑/尹晓静(外院)
校对/尹晓静

评价内容

 
参见其他课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