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Lectures
Date: 2011/03/25
KARIMA Fumitoshi
Film Image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 From Subtle Differences

Time: 24 March (Thu) 19:00 to 21:00
Place: Ground Floor Hall, 知行楼, Nanjing University Gulou Campus
[Instructor]

KARIMA Fumitoshi
Professor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Culture and Representation Cours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His areas of specialty are Chinese film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
He finished the doctorate program at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aculty of Lett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 1983. He is interes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1980’s onward, and has been following new cultural state of affairs as well as being drawn to the Chinese cinema of the time of silent films. He has done subtitle translation for nearly 100 Chinese films.
刈间老师,你好。
我是戏剧影视文学系二年级学生。
您的讲座非常精彩,中文说得也很流利地道。承蒙您的关照,我们前年得以赴上海观看阪东先生演出的《牡丹亭》,非常感谢。
老师在讲座里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中国电影,拓宽了我们的思路。我对日本文化一直很感兴趣,也能从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等之中体会到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而您从文化意识上对两国电影间微妙差异的分析,使我对这种差异有了更细致、更理性的认识。
我留意到,在快结束的时候,您提到,黑泽明之前的武士片是舞蹈,黑泽明将舞蹈变成了美国式的action。我知道日本早期的武士电影《雄吕血》的主演阪东妻三郎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可以说武士电影中的打斗里有歌舞伎表演的舞蹈化程式,黑泽明将之动作化是一种突破。而您在分析中国电影史怎样描写“权威”时,举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一片。您用京剧和电影进行了对比,提到了曹操在京剧中作为“净”的表演,以及电影中诸葛亮“小生”化的问题。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脚色,主要是按人物性格分类,各个脚色都有一定规范。中国传统戏曲与日本歌舞伎都属于东方歌舞剧范畴,我想知道,如果说黑泽明打破舞蹈化程式是一种突破,那么诸葛亮的这种“小生”化是否也含有一定打破传统脚色性格类型的意图和尝试呢?
我认为,电影中的人物属于角色,就像话剧中的人物一样,人物的性格前后会发生变化,可能无法保持脚色一以贯之的性格类型。角色相对于脚色的类型化可能更多地表现了个人,也有更丰富的可能。您认为,在电影中塑造已有人物的形象,对于人物传统的、类型化的性格,加强和打破哪一个更可取,如果有打破的可能,您认为它的空间有多少,分寸又在哪里?
此外,我还想请教,贵校在戏剧或电影方向上的研究生项目的大致情况。
希望您能对我的疑惑进行指导。
非常感谢。
张玥珊 谨上
张玥珊同学:
未能及时回复为歉。
诸葛亮的“小生”化确实有打破传统性格类型的一面,其“功与过”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家喻户晓的历史英雄人物,编排情节的时候,必须遵照“功劳加细节”的黄金模式,编导们尽量挖掘细节,丰富戏剧冲突的同时,也不能与观众心目里的形象离得太远。还有一个辣手的问题,因历史英雄人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不得不考虑当时主流政治价值体系对历史人物的特定评价和要求。
这种种限制必然增加进行艺术加工时的困难。本来英雄身上能挖掘的虚构空间极其有限,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设计一些虚构人物来弥补情节发展上的需要。虚构人物,加工空间幅度大,可以让他们比较自由地发挥作用,这种人物往往是编导们的替身演员。有时候,超越弥补主人翁的作用,甚至说出主人翁都不敢讲的话。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方便有效,不过至于泛滥会影响整个剧情,我觉得《赤壁》犯过这种错误,导致几个主要角色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不够丰满,味道不足。《赤壁》还是偏重于香港电影的一个特点、“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诸葛亮也受到虚构小人物的影响,游说孙权一戏缺乏演说的力量,感觉不到他的口才艺术。我最不满的就在此地。没感觉到诸葛亮的念白功夫,诸葛亮还是不像个诸葛亮。
念白是“老生”的特点,离开“念白老生”的魅力,再重复一遍,诸葛亮还是不像个诸葛亮。行旦是中国文化里养育出来的精华,不能用类型化一词归类,怎样运用才合适还是需要真功夫的。弄通传统才有现代,这一点我可能算一个保守派。我推荐1959年的电影《林则徐》,其中赵丹饰演的林则徐呵斥英国公使一戏,是典型的老生戏值得一看。
不过诸葛亮的“小生”化,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或必然性,也有成功的例子。
诸葛亮的“小生”化,可能从1994年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始,由唐国强饰演诸葛亮可以说是一种“突破”。他曾演《孔雀公主》所蒙上的奶油小生形象,缓和诸葛亮的“老生”特点,也起过一定的“平易近人”作用。
当时的电视观众是否不大愿意听连娱乐节目里也有豪言壮语,觉得唐国强的诸葛亮有点“新鲜”,有“人情味”。这个“唐国强”效果,很有可能持续到1996年的电视剧《长征》里的毛泽东形象。别忘了,1959年树立林则徐“老生”形象的赵丹,也是1930年代最成功的海派“小生”演员。有的时候,“小生”演员饰演“老生”,也起过良好效果的。附加一句,唐赵两位的“念白”功夫颇佳,这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其实,“小生”化是《赤壁》的一大特点,包括刘备在内,有一批人物或多或少,均有这个倾向。同情百姓也好,同情小马生育也好,甚至近似《特洛伊》的争夺“美女”为战争理由的惊人处理也好,这种疑似“儿女情戏”起了淡化大谈道统的作用,可以避而不谈三者之间的正统问题;霸占天下的新生力量(曹操)或者盘踞天然要害的前朝法统维持者(刘备)、经济实力为背景的南方力量(孙权),这三者之间的好歹还是不说为好。因为这个电影是发行全球的重点商业片,要顾全四面八方的。
我写得有点长了。欢迎同学们提提意见。
刈间文俊
再者:“儿女情戏”的策略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林则徐电影的文章,可以参考。该文刊登于《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