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設講演
Date: 2011/03/25
刈間 文俊
映画イメージと文化意識――微妙な差異から

日時:2011年3月24日(木) 午後7時から9時(北京時間)
会場: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知行楼1楼報告庁(鼓楼キャンパス知行楼1階講演ホール)
使用言語:中国語
[講演者紹介]

刈間 文俊
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教授(表象文化論)。専門は、中国映画史、中国現代文芸。
1983年東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語中国文学科博士課程修了。1980年代以降の中国文芸に関心があり、新しい文化状況を追いかけるとともに、サイレント時代の中国映画にも魅力を感じている。これまでに中国映画の字幕を100本近く手がけてきた。
刈间老师,你好。
我是戏剧影视文学系二年级学生。
您的讲座非常精彩,中文说得也很流利地道。承蒙您的关照,我们前年得以赴上海观看阪东先生演出的《牡丹亭》,非常感谢。
老师在讲座里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中国电影,拓宽了我们的思路。我对日本文化一直很感兴趣,也能从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等之中体会到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而您从文化意识上对两国电影间微妙差异的分析,使我对这种差异有了更细致、更理性的认识。
我留意到,在快结束的时候,您提到,黑泽明之前的武士片是舞蹈,黑泽明将舞蹈变成了美国式的action。我知道日本早期的武士电影《雄吕血》的主演阪东妻三郎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可以说武士电影中的打斗里有歌舞伎表演的舞蹈化程式,黑泽明将之动作化是一种突破。而您在分析中国电影史怎样描写“权威”时,举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一片。您用京剧和电影进行了对比,提到了曹操在京剧中作为“净”的表演,以及电影中诸葛亮“小生”化的问题。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脚色,主要是按人物性格分类,各个脚色都有一定规范。中国传统戏曲与日本歌舞伎都属于东方歌舞剧范畴,我想知道,如果说黑泽明打破舞蹈化程式是一种突破,那么诸葛亮的这种“小生”化是否也含有一定打破传统脚色性格类型的意图和尝试呢?
我认为,电影中的人物属于角色,就像话剧中的人物一样,人物的性格前后会发生变化,可能无法保持脚色一以贯之的性格类型。角色相对于脚色的类型化可能更多地表现了个人,也有更丰富的可能。您认为,在电影中塑造已有人物的形象,对于人物传统的、类型化的性格,加强和打破哪一个更可取,如果有打破的可能,您认为它的空间有多少,分寸又在哪里?
此外,我还想请教,贵校在戏剧或电影方向上的研究生项目的大致情况。
希望您能对我的疑惑进行指导。
非常感谢。
张玥珊 谨上
张玥珊同学:
未能及时回复为歉。
诸葛亮的“小生”化确实有打破传统性格类型的一面,其“功与过”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家喻户晓的历史英雄人物,编排情节的时候,必须遵照“功劳加细节”的黄金模式,编导们尽量挖掘细节,丰富戏剧冲突的同时,也不能与观众心目里的形象离得太远。还有一个辣手的问题,因历史英雄人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不得不考虑当时主流政治价值体系对历史人物的特定评价和要求。
这种种限制必然增加进行艺术加工时的困难。本来英雄身上能挖掘的虚构空间极其有限,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设计一些虚构人物来弥补情节发展上的需要。虚构人物,加工空间幅度大,可以让他们比较自由地发挥作用,这种人物往往是编导们的替身演员。有时候,超越弥补主人翁的作用,甚至说出主人翁都不敢讲的话。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方便有效,不过至于泛滥会影响整个剧情,我觉得《赤壁》犯过这种错误,导致几个主要角色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不够丰满,味道不足。《赤壁》还是偏重于香港电影的一个特点、“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诸葛亮也受到虚构小人物的影响,游说孙权一戏缺乏演说的力量,感觉不到他的口才艺术。我最不满的就在此地。没感觉到诸葛亮的念白功夫,诸葛亮还是不像个诸葛亮。
念白是“老生”的特点,离开“念白老生”的魅力,再重复一遍,诸葛亮还是不像个诸葛亮。行旦是中国文化里养育出来的精华,不能用类型化一词归类,怎样运用才合适还是需要真功夫的。弄通传统才有现代,这一点我可能算一个保守派。我推荐1959年的电影《林则徐》,其中赵丹饰演的林则徐呵斥英国公使一戏,是典型的老生戏值得一看。
不过诸葛亮的“小生”化,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或必然性,也有成功的例子。
诸葛亮的“小生”化,可能从1994年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始,由唐国强饰演诸葛亮可以说是一种“突破”。他曾演《孔雀公主》所蒙上的奶油小生形象,缓和诸葛亮的“老生”特点,也起过一定的“平易近人”作用。
当时的电视观众是否不大愿意听连娱乐节目里也有豪言壮语,觉得唐国强的诸葛亮有点“新鲜”,有“人情味”。这个“唐国强”效果,很有可能持续到1996年的电视剧《长征》里的毛泽东形象。别忘了,1959年树立林则徐“老生”形象的赵丹,也是1930年代最成功的海派“小生”演员。有的时候,“小生”演员饰演“老生”,也起过良好效果的。附加一句,唐赵两位的“念白”功夫颇佳,这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其实,“小生”化是《赤壁》的一大特点,包括刘备在内,有一批人物或多或少,均有这个倾向。同情百姓也好,同情小马生育也好,甚至近似《特洛伊》的争夺“美女”为战争理由的惊人处理也好,这种疑似“儿女情戏”起了淡化大谈道统的作用,可以避而不谈三者之间的正统问题;霸占天下的新生力量(曹操)或者盘踞天然要害的前朝法统维持者(刘备)、经济实力为背景的南方力量(孙权),这三者之间的好歹还是不说为好。因为这个电影是发行全球的重点商业片,要顾全四面八方的。
我写得有点长了。欢迎同学们提提意见。
刈间文俊
再者:“儿女情戏”的策略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林则徐电影的文章,可以参考。该文刊登于《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