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框架

第3回 03月09日 户石七生

“家”之再思考—中国・日本・印度的“百姓”家史

家是什么?家所指向的是家族还是亲族?又是什么规定了家庭制度的结构?家,是文化的参照,抑或是被要求的机能?本课拟通过对中国、日本、印度三国“百姓”家庭史的比较研究,从两个侧面试论对日本人对“家”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段参照中国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日本“家”史,重新思考什么是亲族,什么是家族,什么是家。

講師紹介

户石七生
1977年生。2007年,东京大学研究所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农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研究所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讲师。研究主题为农业史,尤其是日本的家族史,村落社会史,环境史,食物的历史。共编着作有『家与共同性』(日本经济评论社,2016)
课堂照片

在长谷川寿一教授和大月敏雄教授的授课中,我们首先了解了“何为人”。长谷川教授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的家庭一探究竟,大月教授则从“近居”的角度思考了“家族”和“住处”的关系。而这次我们迎来了集中授课的第一位女讲师,户石七生老师。户石老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现阶段主要研究农村史和家族史。户石老师以日本女性特有的沉静,从家谱、姓氏、宗族、财产分配等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带领我们重新思考“何为家”这个问题。

170309_toishi_1_1_ch.jpg

在3月9日的第一讲中,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对你来说,家以及姓意味着什么?”并让大家带着这种思考画下各自的家谱图。

170309_toishi_1_2_ch.jpg

随后,户石老师带我们用比较研究法来思考日本的家,介绍了分布在东亚各国的户籍,并展示了她自己的家谱以及日本的户籍登记本。

170309_toishi_1_4_ch.jpg

之后,老师对中国与日本的家族进行比较分析。她指出:日本虽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族谱、同姓不娶、异姓不养、字辈这些中国的习俗并没有传入日本,这意味日本家族观念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而“姓”正是这种差异的集中体现

170309_toishi_1_3_ch.jpg

3月10日的第二讲是围绕“日本的官僚贵族家庭——以古代的姓氏和家族为中心”来展开的。

户石老师首先以藤原氏为例对古代日本人的姓氏的构成进行了解释,指出日本人的“氏”指亲族集团的名称,而“姓”是天皇给予的尊称,现在日本人的姓名相当于过去的“家名”或者“谥号”。7世纪,日本为了度过政治危机,引进了唐朝的律令制以及荫位制,还对姓氏制度进行重编。随着新制度的引入,日本形成官僚集团,并出现了表示亲族集团的“氏”。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在不断分裂的过程中产生了“家”。随着“家”的不断发展,氏姓制度最终被废止。

170309_toishi_1_7_ch.jpg170309_toishi_1_6_ch.jpg

户石老师分别从中国的宗族、日本的同族,日本的股份、印度的“瓦汤”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解。在进入这部分内容之前,老师对上一讲中同学们制作的族谱进行反馈,并用图表加以说明。

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回收的81份族谱中,共有44种姓。参加授课同学姓氏人数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李、刘,张、陈(并列第三)。人数分别是9人、7人和6人。户石老师说日本姓的重复率远没有中国那么高,中国姓种类不如日本那么多。以此来回应上一讲中留下的问题。此外明确了“百姓”这一词的所指意义。在中国、古代中世日本以及印度是指人民、人们的意思,而在中世后期日本和印度,则指负责谷物生产的农民,在近世日本则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

接着,户石老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宗族和日本同族的异同。户石老师再三强调族谱作为一种珍贵的史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家谱是统治者出于思想统治的目的才下令编写的。

户石老师指出:中国的宗族以父系血缘为构成原理,在六朝至唐代的贵族阶层中十分发达,宋以后扩展到庶民阶层。重要功能是祭祀共同的祖先、外婚(同姓不娶,异姓不养),以及继承遗产。在这一机制内,男性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女性的主要任务是支持男性,并被排除在继承之外,不能与丈夫同姓。而日本的同族未能在皇族和贵族中形成,反而在中世后期形成于武士、庶民(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之中。简而言之,日本的同族和中国的宗族最大的不同是未能高度组织化,家谱是扩散的,受限的。这或许和财产继承方式、日本武士支配的时期较长并形成了“尚武”风气等有很大关系。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农村家产的分配。户石老师以日本的股份和印度的“瓦汤”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家产莫过于土地,日本的土地归村庄所有,采用股份的形式,对土地、住宅用地、公用地等进行管理。由于16世纪以后日本劳动人口不足,甚至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嫁到村外的女儿须签约,承诺将来出生的孩子再回到村庄。而印度的“瓦汤”也是一种权益管理方式。典型的印度村落由60个农民和12种工匠组成,因此同种职业的人们自发形成了一种种姓集团,工匠拥有向村民提供服务而获取年薪的权利。

户石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中国的“家”属于血缘原理支配型,印度的“家”属于地缘原理支配型。总的来说,日本的“家”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功能上和地缘性强的印度有诸多相似点。但无论何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血缘和地缘间的角色分工。

最后,户石老师谦虚地表示: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知识,还会继续学习研究。这两次课的主题虽然有些偏深,但对于我们扩大知识面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

文/刘琳珂(外院)

图/刘琳珂

图文编辑/张安涛(外院)

评价内容

 
参见其他课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