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框架

第1回 03月05日 齐藤明

佛教思想中的“色”

 提到佛教用语的“色”,不少人会浮想起《般若心经》中为人熟知的“色即是空”的句子。这种情况中的“色”,(1)指的是身体所代表的物体,这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例子。顺便提一下,前面这句的意思是,脱离身体或物体不存在空的道理。

 但是,“色”这一译词的原词rūpa,具有稍显限定的意义,经常被用来表示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的对象,即(2)色彩与形态的意义。色彩与形态,都是以视觉器官的眼为基础,以光为必要条件,由视觉认识(眼识)产生的的视觉对象。关于色与形哪一方优先被感知这一问题,与视觉主体的想法或关心,还与由此而把握的具体的表象有关系。佛教的认识论,将这些精神上的动向作为具体的心理作用(想法、关心、表象)进行说明。本课程中,在讲解前面提到的《般若心经》的那一名句的同时,对于人如何把握作为视觉对象的色彩和形态,并且对此之好恶感情如何作为问题引起关注这一课题进行思考。

講師紹介

齐藤明
专业为以印度为中心的佛教思想史研究,特别是以大乘佛教中共通的空的思想为焦点,探究其成立背景的同时,对于围绕空的解释或者意义的多样的展开,主要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研究。对于近年内外诸学派中,特别是在与瑜伽行派的论争中发展起来的印度中观派的思想形成与展开,主要使用梵语著作和藏语译本为一手资料,进行研究。
课堂照片

【斋藤明教授“从佛教思想看‘色’”第二讲精彩回顾】

詳しくは、南京大学ブログをご覧ください。

 3月4日下午4点至6点,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B-507室,东京大学斋藤明教授做了“从佛教思想看‘色’”的第二讲。斋藤教授主攻印度佛教思想史,主要从思想史的视角对空的意义进行研究。斋藤教授首先对前一天所讲授的内容进行了简单回顾:(1)狭义上指作为视觉对象的色和形。在佛教中,色是光及关心或注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色和形哪个被优先感知,取决于个体的关心或注意,与年龄、颜色反应型、形态反应型的性格也有关系。(3)事物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斋藤教授从第三点引出了佛教思想中的“缘起”、“因果”的,正式进入了第二讲。

 在第二讲中,斋藤教授主要对《般若心经》中的“色即是空”进行了解读。斋藤教授指出,《般若心经》现在有小本和大本两个版本。小本是略本,大本是全本。《般若心经》的核心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而波罗蜜是完成、到彼岸的意思。    紧接着,斋藤教授从“空”的视角,解析了《般若心经》的构成。并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出事物的本质其实是“空”。在“空”之中,没有感受、想象、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感官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作为认知的六种意识。 斋藤教授授课内容高度抽象,专业性强,而且语速快。担任同声传译的大四姜水谣和研一翻硕的皇甫谚帝表现出色,让人意识不到语言障碍。  

第二周讲义内容预告:

1)3月7日、8日(周一、周二)、逸夫楼B-507 主讲人:鸟井寿夫 教授. 题目:天空的蓝色是其真正颜色吗?

2)3月16日(周三)、逸夫楼B-507 主讲人:小森阳一 教授 题目:“夏目漱石《我是猫》中猫的颜色” (小森教授希望大家提前阅读《我是猫》,以便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

文 / 邓清晨(翻硕2015级)

评价内容

 
参见其他课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