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框架

第5回 03月17日 三浦笃

美术与“色”

 欣赏绘画时便很容易明白的一个道理,即美术中“色”所占据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不用赘言的。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其功能和意义是多种多样的。色彩基本上起着再现现实的作用,但在古代也多带有象征性的、宗教的意义。更进一步,到了近代,色彩科学发达,颜色开始在理论上被探究,与此同时印象派以后的的绘画强调感观的意味变得强烈,接着迎来了20世纪的现代美术。本课程旨在欣赏具体作品的同时,就西方美术来探寻上述“色”的美术史历程。在此基础上,以近代美术为焦点,探讨与西方美术不同的日本美术中,“色”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这一课题。虽然人类感知到的颜色,西方、东方并无不同,这是在生物学的一定范围中对于颜色的认识,但是,颜色的名称所表示的范围因文化圈而各不相同,这是非常有趣的。

講師紹介

三浦笃
专业为西方近代美术史,特别是19世纪法国绘画史(马奈、方丹–拉图儿、学院派绘画等)及日法美术交流史(日本主义研究、日本近代西洋画史等)。
课堂照片

miura_cn_1-2_16.jpg
【南京大学集中講義「色」第9講2016年3月17日】
美術と「色」
三浦篤

詳しくはこちら→南京大学ブログ
 
3月17日4点至6点,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B507教室,东京大学三浦笃教授为南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色彩的盛宴。
此次授课的主题为“美术与颜色”,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主要围绕“西洋绘画和颜色”展开,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日本的绘画,并将其与西洋绘画进行比较。
 
在第一节课中,三浦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西洋绘画种颜色的三大作用,即再现现实的作用、象征性作用以及感觉性、造型性作用。再现现实的作用即写实主义, 按照现实的色彩敷色。但是画家描绘的所见之景,与现实中的自然风景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只能做到尽量接近。象征性作用即根据色彩的象征含义来表现特定的意 义,而且根据时代及文化的不同,其意义也不同。感觉性、造型性作用指的是通过解放色彩,从印象派转型为抽象派,更强调通过画家的自我感知来着色。总体来 看,西洋绘画史的发展顺序是由象征性到写实性再到感觉性、造型性。
 
接着三浦教授通过向同学们展示各个画家的作品来具体阐释颜色在西洋绘画中的三种作用。
 miura_cn_1-4_16.jpg
在讲述再现现实作用时,三浦教授详细介绍了达芬奇的《受胎告知》这幅作品。作品中的圣母玛利亚和天使并不是达芬奇亲眼看到的,而人物背后的建筑反倒与15世纪意大利贵族的别墅相似。这幅画是写实技法与象征技法的完美结合。
 
在讲述象征性作用时,三浦教授给同学们展示的前几幅作品的共同点是:画中的圣母玛利亚都身着蓝色的斗篷和红色的衣服。其中蓝色象征蓝色天空的真实、纯净;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象征亲情。
 miura_cn_1-5_16.jpg
在弗朗西斯卡的《慈悲的圣母》中,身着蓝色的斗篷和红色的衣服的圣母比其他人高大,象征着她以伟大的姿态守护着全人类。作品背景是金色,是由金箔制成,这 在当时是最为昂贵的,所以可以看出这幅画价格不菲。后几幅作品中的共同点是作品中都出现了百合花,象征纯洁。此外还对比介绍了两幅身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圣母 画,身着白色衣服的圣母是作为神之子的母亲从天上被派下来的,身着红色衣服的圣母是将要升天。
 
在讲述感觉性、造型性作用时,三浦教授说:红色和蓝色在基督教文化圈中的象征意义是相通的,但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如此。但是在绘画中,红色是暖色系,蓝色是冷色系,这一点是共通的。
 miura_cn_1-1_16.jpg
在第二节课中,三浦教授就第二部分为同学们作了详细介绍。先列举部分作品,阐述了色彩在西洋绘画史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的变迁——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期间, 色彩主要用于象征;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色彩主要用于再现现实;在19世纪后半叶之后,色彩主要用于表现感和造型。三浦教授结合莫奈的多幅作品,介绍了 印象派的色彩表现的理论知识,即色彩理论的发展、保持作品亮度的方法以及色彩的解放和形态的破坏。此外还重点讲述了新印象派修拉的点描画法,还将其与西涅 克的《圣特罗佩的港口》进行对比,突出了点描画法的高超。最后介绍了塞尚在绘画方面大胆的尝试,指出他的笔触富有节奏韵律,涂色方法具有层次性,再次强调 了印象派更注重个人感觉的特征。
 
授课的过程中,三浦教授还和同学们进行互动,询问是否有同学去过收藏了上述作品的美术馆。一位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参观经历和喜欢的美术作品。三浦教授也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巴黎、维也纳等地鉴赏上述作品的原作。
 miura_cn_1-3_16.jpg
讲座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但同学们收获颇丰。同学们在课堂上不仅领略到了众多西洋绘画作品,还进一步了解到色彩在西洋绘画中的作用。
 
担任此次讲座同传的是日语系2012级的黄沁芸和姜水谣同学,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文 / 王姣、骆婉婷(翻硕2015级)
图 / 遊心

miura_cn_2-1_16.jpg

【遨游于色彩的海洋——东京大学三浦笃教授第二讲】

詳しくはこちら→南京大学ブログ


3月18日4点至6点,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B507教室,东京大学三浦笃教授继续带领南大师生遨游于色彩的海洋。
 
本次授课是“美术与颜色”的第二讲,主要围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展开,即“从后期印象派到抽象绘画”以及“日本美术和颜色”。
 
在讲座伊始,三浦笃教授回答了昨天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对于“印象派的画作中,色彩和感觉两者之中更注重哪一方面”这一问题,三浦教授回答道:“两者都很重要,但首先注重的是画家个人的感觉。比如,莫奈在创作时就会根据自我的感受来着色。”
 
接着,三浦教授结合梵高和莫奈的作品介绍了后期印象派画作的特征。后期印象派主要运用色彩感觉力、表现力来展现情感和理念,注重画家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其中,重点分析了梵高的《向日葵》和《星夜》。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梵高运用了大量的黄色,甚至房间的墙面都是黄色。三浦教授认为:这个黄色非常重要,通过鲜亮的黄色传达出一种积极的能量,表现出 了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梵高在巴黎时也会经常和一些艺术家朋友探讨美术问题,所以黄色也象征着友情。花瓶的上半部分和墙面原本是蓝色,但由于画家自身喜欢黄 色,所以根据自我感觉改变了实物的颜色,这就是后期印象派的特征所在。
 
在《星夜》这幅作品中,夜空中描绘了月亮和星星,但如此大的星星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梵高这么画就是为了强调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实际上他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在考虑自杀,以向星空的攀登来象征走向死亡,用醒目的蓝色和黄色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进入20世纪以后,以马蒂斯、弗拉芒克为代表的野兽派兴起,强调色彩的解放和独立,脱离现实,追求自由。三浦教授结合马蒂斯的《红色内室》诠释野兽派的特 征。画中的桌布、墙面等都是红色,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左上角的绿色部分是为了衬托出主体的红色。这一时期色彩的“现实再现作用”减弱,画家更多是 结合自身情感来着色。
 
随后,三浦教授又介绍了欧洲和美国的抽象绘画,两者的共同点是只用色彩构图。
 
欧洲抽象绘画中,蒙德里安不同时期的四幅作品最具代表性。在1921年的《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中,他用线条将空间分割,三原色所占面积较大。但 在1937-42年的《直线的韵律》中,几乎都是黑白两色,三原色很少,仅在右侧边框处用少许的红色加以点缀,这是绝妙之笔。而在1942年的《纽约市 Ⅱ》中,三原色的比重较第二幅有所增加,画面颇似纽约市城市布局。在1942-43年的《百老汇爵士乐》中,以白色为背景,运用更多三原色,表现出霓虹灯 的或明或暗,点与点之间的组合突出了抽象与现实间的关联性。通过以上4幅画可以看出,抽象画发展到极致最终又回归到现实。
 miura_cn_2-3_16.jpg
在美国抽象绘画中,巴尼特·纽曼的《高迈的英雄汉》最具代表性。纽曼是一个强调崇高世界的画家,他想借助这幅画向世人传达他对崇高性的重视。这副巨大的画作全都是红色,给人一种巨大的震撼力。此外,画中有5条垂直的竖线,使人感到这是一个严格的世界。
 
最后,三浦教授主要和我们分享了日本美术和色彩。人类的色彩感觉没有生物性差别,但颜色范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日语中的“绿”和英语中的 “green”并不一样,这就是普遍性和文化间的差异。然后,他介绍了日本水墨画中所描绘的水墨世界、金底和银底屏风以及浮世绘版画。金底屏风图体现出华 丽感、设计感和装饰性,这可以称为日本画的特质。三浦教授还结合村上春树的一本小说,阐述了现代小说中也有这种色彩考虑的方法。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也踊跃与三浦教授交流。有同学问到浮世绘与印象派作品的区别,三浦教授回答道:“印象派是受浮世绘影响产生的,它更具平面 性。最大的区别就是:浮世绘是版画,而印象派作品是油画。”此外三浦教授还向我们推荐了可以欣赏西洋美术作品的途径,例如《美术手帖》、《艺术新潮》杂志 和artscape网站。
 
在南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由于时间紧张,许多同学都意犹未尽,希望对西洋美术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期待今后还会举行类似精彩的讲座。
 
文 / 李童童、骆婉婷(翻硕2015级)
图 / 遊心

miura_cn_2-4_16.jpg

评价内容

 
参见其他课程

Loading...